2016 Chinese Environmental Scholars Forum!

July 29, 2016
2016 Chinese Environmental Scholars Forum!

初夏的普林斯顿大学树木繁盛苍翠,气候湿润凉爽。150余名环境领域的海内外学者齐聚Friend工程教育中心,就中国乃至世界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了学术探讨和深入交流。

中国和全世界正面临着严峻的资源、能源与环境挑战。对此,身在海内外的中华环境学子深感肩上责任重大。留美学者们自发组织了非盈利、公平、自由、开放以及面向青年学者的《留美环境学者论坛》,寄希望通过多学科、跨领域的广泛交流,展现国内外环境领域研究进展和学术风貌,为环境相关学科研究以及环境问题的治理解决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观点。2014年论坛首次在哈佛大学召开,国内外35人参与。2015年在耶鲁大学开展的第二次环境论坛参会人数已多达近百人。

在普林斯顿大学召开为期两天的第三届《留美环境学者论坛》有来自于国内外院校的150名学者参与,国内10所高校的15位校领导和老师专程从国内飞赴普林斯顿大学参加了论坛。经全球范围征稿和同行评议筛选出的13位报告人就气候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等做了专题报道。此次论坛首次采用网络直播方式进行了全球直播,全球超过500人次在线观看了论坛。同时论坛首次增加了 海报环节,近三十份来自国内外各院校及团体的海报参与角逐论坛的《最佳海报奖》及《人气海报奖》。

论坛开幕式上,主办方代表,普林斯顿大学的彭暐博士和厉潇渊博士对大家的到访表示欢迎。论坛发起人之一,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刘竹博士分享了论坛组委会从成立之初到发展至今的历程以及组委会同仁对于论坛定位和未来发展的思考。学术论坛中,普林斯顿大学Denise L. Mauzerall教授就中国未来能源发展对气候变化、空气质量及健康影响的意义做了特邀专题报道。

六月四日上午针对气候变化的专题报告中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李晓琼博士介绍了季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来自特拉华大学的俞烜博士则从地下水资源的角度探讨气候变化。天津大学杜慧滨博士和杜克大学李明全博士分别从太阳能大规模发电和技术进步他碳减排角度探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选择。在区域可持续要素的专题报告中,麻省理工学院宋少杰博士介绍了全球汞污染及中国汞治理的挑战。四川大学蒋强博士从2050年全球水、能源和食品关联分析中展望全球可持续发展愿景。仁创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苏雨明博士则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介绍了“海绵城市”及其在中国的潜在运用。香港理工大学的郭珊博士和马里兰大学的何盼博士运用投入产出分析,分别从中国农业用地和用水以及饮食结构和需求中分析了中国潜在的可持续发展挑战。4日下午针对中国空气污染的专题讨论中,哈佛大学孙康博士介绍了中国大气甲烷和氨的观测与反演结果。哥伦比亚大学金晓梦博士基于卫星数据,分析中国城市的臭氧光化学污染,哈佛大学的童哲铭则分析了空气污染对室内通风和能耗的潜在影响,而从治理的角度,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李明威博士分析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对治理空气污染和居民健康的协同效应。

六月五日开展的职业发展论坛中,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的校领导和老师分别代表学校进行了重要发言,介绍了国内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引进海内外环境领域人才的意愿、政策和实践,并对论坛的举办和海外学子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

在论坛的闭幕仪式上,经过激烈角逐和论坛参与者的公开投票,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郭媛媛同学获得了论坛最佳海报奖(获奖海报题目:Impact of Tropical Pacific Precipitation Anomaly on the East Asian Upper-Tropospheric Westerly Jet during Boreal Winter),来自宾州州立大学的谷璟瑶、马里兰大学的李琰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彭暐三位学者获得人气海报奖。与会者们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和肯定,对论坛的可持续性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为期两天的2016留美环境学者论坛在参会人员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同时,下一届在2017年的论坛将公开选拔举办地。相信随着论坛的持续举办,更多的学生学者将参与进来,为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